返回首页

有关大惑不解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

时间:2023-09-12 来源:原创/投稿/转载作者:管理员点击:

  去渭河小学并不容易,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城开车到码头,坐船到高楼乡驻地,再到渡口换乘渔船,又“漂”了20分钟才到达微山湖腹地渭河村。

  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……”朗朗的读书声随风传来。停船口是校门口,学校就在岸边。虽然是教学点,但当地人更喜欢喊它小学。

  “我们的条件和别的地方差不多吧?”今年57岁的校长金厚芹说。记者看到,塑胶跑道上有升旗台、篮球框,一排校舍依次是办公室、教室、图书室、科学仪器室、微机室等。

  “最大的不同是,学生得坐船上学!”金厚芹说完,其他教师也笑了。渭河小学现有学前教育和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共52人,全都是渔民的孩子。

  高楼乡副乡长褚慧敏介绍,渭河村有渔业养殖、运输、旅游多种业态,全村400多户中有一半至今仍住在船上,出行完全靠船。为了让适龄儿童就近上学,上世纪六十年代,村里在渔船上办起了课堂,后来上级拨款造水泥船,他们才有了自己的校船。

  金厚芹深知家乡办学不易。他说:“湖区交通不便,所有物资都靠船运,留不住教师,办学几度中断,学生总是问大人‘新老师什么时候来’。”

  1985年,有中专学历的金厚芹主动加入渭河小学,承担语文、数学教学。“我对学生们承诺我不会走,他们听后瞪大眼睛,一个劲儿地问我‘真的吗’,那惊喜的样子看得我心疼,我一遍遍大声回答‘真的’。”那天的读书声分外嘹亮,声声打在他心上。

  为了不辜负学生,金厚芹更努力地备课教书。义务教育普及后,学生越来越多。2004年,为保障教学安全,当地在岸边搭建地台,学校搬上了岸。

  渭河小学的操场占地420平方米,一下课,学生就冲上去跑跳欢闹。“对生活在湖里的人来说,操场太珍贵了。看着他们打球、跑步,我仿佛也变年轻了,无比高兴。”金厚芹说。

  记者走进三年级教室看到,单人单桌,墙上有空调、带显示屏的黑板,墙角摆放着灭火器、救生衣等物品。课程表上除语数英外,还有音体美及书法、劳动等课程。

  今年36岁的语文教师张然说:“我们的课程和别的学校一样,但是作息更符合渔民生产生活。渔民凌晨下湖干活,早晨8点回家休息时开船把孩子送来,下午接近3点,结束劳作后再来接走。”

  初秋,湖光潋滟处水鸟掠过,芦苇随风飘扬。鸟鸣蛙叫中,读书声、欢笑声伴着渔船发动机的“突突”声,谱成了渭河村自己的乐曲。

  随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学校师资力量持续壮大。目前,8名教师中有6名是本科学历,年纪最小的23岁。在各级补贴下,教师月收入比城市同级的高1000元左右。学校的教学成绩也在乡里名列前茅。

  “这几十年来,我的初心一直是帮学生走出去,而实现的前提是有人守在这里,心无旁骛地教书。”金厚芹说。

  教师节前夕,金厚芹收到好多条信息。“我读研了,想你了,金校长”“很感激小时候能在船上读书”……不知不觉中,他的眼眶湿润了。

【责任编辑:管理员】
随机推荐 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