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首页

禁微则易救末者难

时间:2024-02-06 来源:原创/投稿/转载作者:管理员点击:

  “禁微则易,救末者难”出自【南朝·宋】范晔《后汉书·桓荣丁鸿列传》,意思是:抑制不良之事于萌芽阶段很容易,等到酿成大祸时再来挽救可就困难了。年初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播放了电视专题片《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》第一集《解决独有难题》,看了该专题片,感触颇深,给我最大的感触正是: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“禁微”和“救末”,必须抓在日常,严在经常。

  贪念起始虽微,但其害甚大。在专题片中,我们可以看到原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张福生,禁不起诱惑,每次收受的金条不多,少量多次,最后大门洞开,落马时,这一笔笔“小钱”加起来竟达数千万元;曾任吉化集团公司经理,吉林市市长、市委书记,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的张晓霈,在他被提任为吉林市主要领导时,拒腐防变的闸门已经有了裂缝,他从刘有才那里收受的财物,从小红包慢慢变成了大额分成。到案发时,刘有才送给张晓霈的财物累计达数千万元……从这些案件来看,党员干部堕入违纪违法的深渊往往从一个小小的贪念开始,从战战兢兢到伸手索贿,以至“身后有余忘缩手,眼前无路想回头”,却已回不了头。

  全面从严治党须“禁微”,防微杜渐。“出汗”比出事好,“扯袖子”比戴铐子好,把权力关进笼子比把人关进监狱好,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必须抓早抓小。“道自微而生,祸自微而成。” 为防止“小病”变“重疾”,必须强化“治未病”思维,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长期坚持下去,用好用活“四种形态”,盯住苗头性、倾向性、潜在性问题,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、谈心谈话等一系列方式方法精准发现问题,将贪腐“扼杀”在萌芽阶段。要加强日常监督,把党内监督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,用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日常监督方式,推动监督下沉、监督落地、监督于问题未发之时,使党员干部时刻紧绷纪律之弦。

  全面从严治党须“救末”,肃清流毒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抓前端、治未病,也要抓末端、救末病。全面从严治党“十年磨一剑”,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,但“四大考验”“四种危险”仍然将长期存在,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彻底铲除。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重点,严查十八大后不收敛、不收手,问题线索反映集中、群众反映强烈的以身试纪者加大案件查办力度。要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、高压惩治力量常在,坚持“老虎”“苍蝇”一起打,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,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。要把纪律审查放到全面从严治党大局中把握,坚决割除毒瘤、肃清流毒,坚决防止“破窗效应”,杜绝病变肌体深度恶化,下大气力拔“烂树”、治“病树”、正“歪树”,护“森林”。

  禁微则易,救末者难。日常监督是治未病,案件查办是救末病,彼此关联又深度融合。作为纪检监察干部,应该从专题片中汲取经验教训,不断提高日常监督发现问题的能力,坚持监督和办案贯通融合、一体推进,不断积小胜为大胜,积小成为大成,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把全面从严治党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。(恭城县纪委监委)

【责任编辑:管理员】
随机推荐 更多>>